用什么方法治白癜风好 http://m.39.net/pf/a_6644727.html阿是穴的表现
《灵枢·本藏》有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脉具有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器官,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功能。当人体有病邪时,人体正气就会驱邪外出,经络就是病邪往体表传注的途径。当脏腑功能失调、病邪传注到体表时,在其相关的经络上经常会出现压痛点或结节、条索等异常反应点(物),有时相应部位的皮肤色泽、形态、温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这些异常反应点(物)等也是调节相关脏腑功能失常的良效刺激部位。阿是穴也可协助诊断疾病,临床诊断工作中可在病变部位或附近压痛点、硬结或条索状物及敏感点等作为诊断的线索或参考体征。
一、斑疹
人们患有疾病,有时会在某些相关部位出现自发痛或其他不适,因为代谢原因,在皮肤上可出现红、黑、*、白、棕、灰、蓝、青紫等不同颜色的皮疹或色斑(我们把它称为病理反应点,简称“反应点”)。在人体有病伤状态,或即将产生疾病时才会出现反应点,体现了中医的“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
人体各个部位都可以出现反应点(阿是穴)。如眼眶周围的压痛点,虹膜、巩膜的多种斑点,血丝状改变。人的手指甲上出现凹凸变,红白灰黑、铅笔线样变等,人中部、耳壳上的红斑、结节隆起,脱屑等。上唇系带粟粒样反应点,腰部附近红、灰色点对于痔疮、肛周疾病有诊治意义。
例如,颈椎病患者常在颈、背部(多在大椎穴周围或颈椎增生部位)出现“*参花样变”“花斑样变”的反应点。此反应点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呈豆粒或花生米大小,约有1mm宽的边,边缘较为整齐,边的颜色稍深于正常皮肤,且反光弱。刺激反应点可以治疗颈椎病,如果“*参花样变”恰好在痛点上,治疗效果会更好。
二、经筋
明·张介宾指出:“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经筋者,何也?”临床中如胆经的肩井穴为治疗乳痈的常用效穴,但是胆经的经脉并不分布于乳房,而其经筋“系于膺乳”,这不仅为肩井穴治疗乳痈提供了依据,并为我们对经筋理论能有效地指导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佐证。经筋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十二经筋在体表的分布规律与十二经脉大体相同,即手六经的经筋分布于人体的上半身,足六经的经筋分布于人体的下肢、躯干及头面。其循行分布均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走向头面。
人一生劳作,尽筋承力,维筋劳损,重叠反复,易致经筋病。在经筋病候中,主症多是痛证,《灵枢·经筋》中明确言痛者占多半,其次是转筋病。阿是穴通常位于经筋容易发生损伤的部位,其分布有如下6个特点。
1.韧带等软组织的应力集中点当人体的活动超过一定阈值或持续足够长的时间后,就会产生经筋的损伤,出现筋挛、筋短、筋缩、筋结的病理改变。这些发生病理改变的部位往往就位于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应力集中点上,如肌肉、韧带的起、止点或肌腹,即经筋“结”“聚”之处。长期的应力刺激可致筋膜和肌肉产生紧张、痉挛,甚至代偿性增生、肥大,这些病理改变处往往就是阿是穴所在。
2.人体功能活动的应力集中点某些起主要作用的肌肉、韧带所受的应力比起辅助作用的肌肉、韧带受到的应力集中,所以损伤往往出现在所受应力集中的肌肉、韧带上。
3.起协同或拮抗作用的肌肉及相关韧带长期的慢性损伤及劳损则可累及协同或拮抗作用肌肉及相关韧带,引起肌肉起止点、肌腹及相关韧带的损伤,因而阿是穴也就出现在这些损伤处。
4.腱鞘、脂肪垫、滑囊、滑车、籽骨等处腱鞘、脂肪垫、滑囊、滑车、籽骨等作为运动系统的辅助和保护性结构,一般位于关节、肌肉功能活动较频繁的部位,起到保护相关肌肉、肌腱、韧带、骨关节的作用。当功能活动超过一定阈值或受到暴力损伤时,这些部位又往往成为损伤的高发部位,出现疼痛或(和)功能障碍。如各种腱鞘炎、腱鞘囊肿、脂肪垫炎、滑囊炎等,而这些位置也是阿是穴的常见部位。
5.神经出口处神经出口处是指神经在分布走行途中,经过的各种管道,如各种骨纤维管道、皮神经穿出筋膜处等,这些部位软组织的缓冲能力较差,局部受到摩擦碰撞的机会较多,因而容易卡压其内走行的神经而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出现一系列神经分布区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营养障碍,甚至运动功能障碍等。如各种皮神经卡压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均属于这一类病证。这些神经的出口处也往往是阿是穴的位置。
6.肌筋膜附着处肌筋膜的功能首先是能减少肌间摩擦,保证每块肌肉或肌群能够单独运动,其次是供骨骼肌附着,以扩大骨骼肌的附着面积,将骨骼肌的拉力传向骨骼。在外伤及慢性损伤时,肌筋膜附着处及发生相对运动的肌间,往往会发生炎症、粘连,甚至发生挛缩、增生肥厚,进而产生各种临床症状。再者,外伤、劳损也可使筋膜间室的压力增高,使筋膜表面张力增高和筋膜代偿性增生肥厚,引发疼痛、麻木、拘挛等临床症状。这些发生炎症、粘连、挛缩、增生肥厚的筋膜处也是阿是穴常出现的部位。
三、阳络—青筋
《灵枢·经脉》:“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医林改错》说:“青筋暴露,非筋也,现于皮肤者,血管也。血管青者,内存瘀血。”青筋凸起,说明血液回流受阻碍,压力增高,表现为曲张、凸起、扭曲,最后变色,说明是人的身体内的一种瘀血、瘀湿、热*、积滞等生理性废物不能排泄出体外,是人体内废物积滞的表现。
现代医学对瘀血的定义是:器官或者局部组织经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或者毛细血管内。有文献认为,古代中医的瘀血应该指现代医学中的瘀血、血栓、血管痉挛、栓塞、充血、贫血、炎症、组织变性、组织坏死、高黏血、高血脂、血液动力学异常和血液流变性异常等。”可见古代中医的瘀血,包含了更广泛的范围。
如果儿童鼻根部“青筋暴露”。则说明其可能患有积滞或惊风之证。患儿多有食欲不佳、腹胀、大便不调、夜睡不安、手脚心热、出汗等症状。可以服用保和丸、化积口服液、消积散等。也可针刺四缝穴,以达到消积导滞的目的。小孩有积滞一般都在鼻梁上出现青筋,但是3岁以后往往就不在鼻梁上出现,而是在手上出现青筋。一般某部位出现青筋,表示相应内脏腑组织有积滞。一般下肢和足背是最容易显露青筋的地方,其次是腘窝部和手背部。太阳穴附近、舌下静脉也是显露青筋比较多见的部位。
清·郭右陶《痧胀玉衡》:“风痧有青筋,紫筋或现于数处,或现于一处,必须用针刺之,无去其*血,然后据痧用药。”可见,青筋处可选用刺血法,去其*邪。一般选取三棱针或者火针刺血,除外井穴和合穴外,有资料认为,临床多选十五大络,其原因是:十五大络是容易出现浮络的地方,因为除去长强、鸠尾和大包三个地方以外,其余十二个地方都分布在四肢、手腕、足踠附近。这些地方远离心脏,所以是最容易产生瘀血的地方。另外,还要注意经络的循行,例如,头痛中巅顶痛的放血疗法,要考虑足厥阴肝经和督脉均通过巅顶,因此在这两经循行路线上选择阳性血络为最佳放血部位。
以上内容节选自人民卫生出版社《腧穴明理与实践心得》
天津中医药大学李志道先生经验
购买方式
复制淘代码
¥E0P10GaEP9i¥
至淘宝APP,可跳转至购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