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致敬长津湖英雄零下40有多冷人体 [复制链接]

1#

近期《长津湖》电影热映,讲述了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的故事。在长津湖战役中,零下40℃的恶劣天气,革命先辈们穿着一件薄棉衣和胶鞋卧倒在雪地中,仿佛“冰雕”群像。

极端低温环境会给人体健康与安全带来巨大威胁,然而很多人对于零下40℃没什么概念,零下40℃户外活动就是无论穿多厚都不管用,如果脸露在外面会感受到皮肤被撕裂,眉毛睫毛胡须都结霜,说话不自主地上牙磕打下牙,要知道,通常情况下冰箱冷冻室的温度也不到零下20度。

人体的低温极限是多少?

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都是在37℃左右,外界温度在20℃左右,就能引起体温下降。核心体温降低2℃,就会导致体温过低:失去知觉、心跳失常。核心体温达到24℃时,心跳则会停止。

不过,安娜·巴根霍姆的体温曾降到13.7℃仍活着,这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最低体温纪录。理论上的人类体温最低极限是0℃,在这个温度下,人体组织会结冰,体内的细胞则会被摧毁。

当人体处于低温时,血管收缩,血液循环速率减慢,传递到四肢热量减少,随时间增长,皮肤温度下降。离心脏越远,温度下降越明显。脚趾由于距离心脏最远,血液供氧能力差,且缺乏较厚脂肪层保暖,温度下降尤为明显。

5月22日,据媒体报道,甘肃一山地百公里马拉松比赛遭遇极端天气。当天中午1点左右,百公里越野赛高海拔赛段20公里至31公里处,受突变极端天气影响,局地出现冰雹、冻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

参赛人员出现身体不适、失温等情况,部分参赛人员失联,比赛停止。当地马上组织多方力量搜救失联人员,最终发现21人已无生命特征。

一般户外活动中,气温骤降会使人体面临着“失温”和“冻伤”的双重威胁,失温和冻伤是冬季户外活动最常见的危险之一,那么这两种情况有什么区别呢?

什么是“失温”和“冻伤”?

一般来说,失温是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系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这里所谓的人体核心区主要是指大脑和躯干内的心、肺等维持生命的主要器官,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人体四肢和表层皮肤而言的。

而冻伤是指人体表面因接触寒冷空气、液体、物体而造成的肢体和表皮组织麻木、水疱和坏死的病症。一般分为非冰冻性损伤和冰冻性损伤。

非冰冻性损伤包括冻疮和战壕足/手。冻疮主要是长期暴露于潮湿或干燥寒冷环境中的皮肤表现。战壕足/手是指四肢非冰冻性损伤,发生在长期暴露于冰点温度以下1.6-10℃和潮湿的情况下,小动脉血管收缩导致供给体表组织的热量和氧的损失。这一类冻伤情况,常见于中西部地区和北方沿海地区。

冰冻性损伤包括冻结伤和冻伤。冻结伤是累及皮肤表面的浅表损伤,是最轻微的一种冻结形式。它会造成身体受累部位麻木,皮肤变成苍白色。慢性冻结伤暴露虽然会引起脂肪垫损失或萎缩,但一般没有后遗症。经过简单的恢复温度后即可进行治愈。冻伤是指细胞内冰晶形成和血管团闭塞造成组织缺氧的局部冰冻损伤。

人体体温降低会有什么反应?

在温度过低的情况下,体温会下降到正常新陈代谢和身体机能所需的温度以下。在人类中,这通常是由于过度暴露于冷空气或水,当身体的核心温度比正常温度下降1–2°C(1.8–3.6°F)时,通常会出现症状。

36°C(96.8°F)–感觉寒冷,轻微到中度颤抖。睡眠期间体温可能会下降到如此低的水平。这可以是睡眠的正常体温,这对于处于生命最后阶段的老年人来说也是正常的。35°C(95°F)–(体温低于35°C(95°F))–皮肤剧烈颤抖、麻木和发蓝/灰白。有心脏烦躁的可能。34°C(93.2°F)–剧烈颤抖、手指无法活动、脸色发青和神志不清。可能会发生一些行为改变。33°C(91.4°F)–中度至重度意识模糊、嗜睡、反应迟钝、逐渐不再颤抖、心跳缓慢、呼吸浅。颤抖可能会停止,某些人可能会抽搐。对象可能对某些刺激没有反应,开始危及生命,但死亡仍然很少见(3%)。32°C(89.6°F)–(医疗紧急情况)–幻觉、谵妄、抽搐、完全混乱、极度嗜睡并逐渐昏迷。不存在颤抖(对象甚至可能认为它们很热)。反射可能不存在或非常轻微,并且受试者不会感到疼痛,死亡几率大大增加,大约20-30%。31°C(87.8°F)–昏迷,很少有意识。无或轻微反射,抽搐停止。非常浅的呼吸和缓慢的心率,完全没有疼痛。出现严重心律问题和死亡的可能性超过50%。28°C(82.4°F)–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心律紊乱,呼吸可能随时停止。这个人可能看起来已经死了,此时几乎可以肯定死亡,死亡几率为95%。24–26°C(75.2–78.8°F)或更低–死亡几乎总是由于心律不齐、呼吸停止甚至脑死亡而发生,99%的人在此时死亡;然而,已知一些患者在体温低至13.7°C(56.7°F)的情况下仍能存活。(数据来源:维基百科)

裸露在低温环境中的面部皮肤、黏膜上的冷觉感受器受冷空气刺激,引起体温神经-体液调节,体液调节通过分泌甲状腺激素提高机体细胞氧化速率,增加机体基础代谢率。

神经调节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发挥分级调控作用,使肾上腺素水平增加,骨骼肌战栗,立毛肌和毛细血管收缩。此外,人体内白色和棕色脂肪组织含量及转化率也会影响产热能力。

出现失温,如何施救?

第一步:安全转移

在众多失温遇难案例中,遇难者都是暴露在恶劣的环境中引发失温。此时,应立即停止户外活动,将患者转移至避风处,躲在岩石等遮挡物后方。必要时搭建帐篷进行救援。
  

第二步:冷面隔离

患者被安全转移到避风处后,冰冷的地面仍然会继续蚕食宝贵的热量,第二步要迅速使用睡垫将患者与地面隔绝,防止患者的核心体温继续流失。因为热量会从高温物体传导到低温物体,睡垫的作用便是阻隔地面,减缓热量传导过程。
  

第三步:干燥处理 

患者出现失温症状时,可能在风雪中已经徒步很久,内层衣物已经被濡湿;外部雨雪也会打湿衣物。救助者要尽快帮助患者更换衣物,用织物擦干患者身体,保持患者身体干燥,用睡袋或厚衣物将患者全身包裹。

第四步:核心区域加温

当患者失温严重时,会意识模糊,肌肉也不再颤抖,这也说明患者身体已经失去为身体供热的能力,此时将其放入再厚的保暖物中也无济于事,只能针对核心部位进行外部加温,如使用热水袋、发热贴,对患者脖子、腋窝、腹股沟等核心区进行加温。
  

注意!不要试图给失温严重者进行四肢加热或者喝热水,大量低温血液回到循环带来的低血压和温度进一步降低会增加复苏失败的风险。

严寒天气如何防御?

1、保护好易冻部位。戴好手套、耳暖,穿厚袜、棉鞋;鞋袜潮湿后要及时烘干或更换,平时衣着不要透风但需松紧适度,鞋袜不能过紧。

2、睡前泡热水脚。建议大家临睡前用热水泡一下手和脚,时间在5-10分钟即可,这样可以增强血液循环,让手脚保持较为暖和的状态。

3、平时注意护理。早上在洗手、洗脸时用略高于体温的温水;洗后可适当擦些护手霜、甘油等油脂护肤品。平时要做好保湿工作,及时涂抹保湿霜等。

4、冻伤应急处理。如果已经发生局部冻伤,科学复温是关键。冻伤后应尽快脱离寒冷环境,可以用温水浸泡15-30分钟,皮肤潮红、肢体有温热感即可停止,在野外等没有热水复温的情况下,可以用体温复温。复温后冻伤的皮肤应小心清洁、维持干燥。如果冻伤处出现溃疡,需涂青霉素等抗生素软膏,防止进一步感染。

长津湖战役中的志愿军第20军文化教员阎福斌回忆起:“为了让战士们吃上暖和的食物,一位叫王法礼的班长,将土豆一个个放在自己的胸口焐热。”

有网友看完《长津湖》回家找来土豆煮熟后冻在冰箱里,想体验下电影中英雄们啃冻土豆的艰苦。该网友表示,口感很硬,和冰棍不一样,根本咬不动,吃了第一口就觉得很心酸,特别想哭。了解到这段历史后,众多网友也纷纷向革命英雄们致敬。

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在历史中汲取力量,铭记和平背后的守护。

向革命先烈致敬!

向每一位人民子弟兵致敬!

参考文献:

[1]黄倩倩,李俊.环境温度突变时人体热感觉变化机制研究进展[J].纺织学报,,41(04):-.

[2]如何避免失温带来的伤害[J].中国安全生产,,16(06):54-55.

[3]王超宇.消防员冻伤危害与防护对策[J].消防界(电子版),,7(04):44-45.

[4]刘咏馨,李晨明,魏慧琳,赵友全,马天.野外极端低温环境人体皮肤温度变化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17(08):24-28.

(注: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所涉及医学知识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身体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诊断、治疗结果为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