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田里话丰年
□本报张建平通讯员程学虎魏月坤
6月17日下午,骄阳似火,热浪滚滚。在广平县广平镇侯固寨村的一块麦田里,一台联合收割机正驰骋在金*色的麦浪里,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巨大的机械齿轮沿着田埂来回翻滚,吞进散发着清香的麦子,吐出短短的麦茬。
村民许书亮站在树荫下悠闲地与几个人聊着天。随着收割机仓门的打开,金灿灿的小麦哗哗流到了早已铺好的一块雨篷布上。许书亮捡几粒小麦放嘴里嚼了嚼,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用嘴“验”完麦,许书亮对旁边一位农民模样的人说:“还挺干的,俺今年的小麦产量每亩能达到900多斤。”
“这个你说了不算,得秤说了算。”旁边这个人是个粮食经纪人,许书亮在割麦前就把他叫来了,准备在地头把麦子直接卖给他。就在收割机在田间穿梭的时候,两人谈好了价格——每斤1.1元。
装袋、过秤、装车……不一会,粮食经纪人的农用车上就堆起了一袋袋小麦。许书亮估计得不错,他的3亩麦子共收了2734斤,总计卖了3007.4元。
许书亮说:“如今收麦省劲多了,这要在过去,一家人可要忙一阵子,个个累得腰酸背疼。现在全面推行小麦机收、秸秆还田、玉米免耕贴茬播种‘一条龙’作业模式,实现了小麦机收、玉米机播同步压茬进行。”
正忙着过秤的经纪人翟鸿燊告诉,夏收期间,他每天能收购大约2万公斤小麦,按照每公斤6分钱的利润,除去租车、雇工以及其它损耗还有部分结余。这样,既能帮农民减轻负担又可为自己增加收入,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据了解,今年夏收期间,广平共有1600余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和300余名小麦经纪人活跃在田间地头,使农民的“三夏”大忙悄然变得“清闲”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