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垫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新生儿常见生理病理现象鉴别
TUhjnbcbe - 2021/1/7 13:58:00

新生儿科“妈妈班”第六期

精彩回顾

1

新生儿常见生理、病理现象鉴别

讲者万丽佳博士

新生儿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有:生理性*疸、“马牙”和“螳螂嘴”、乳腺肿大、假月经、新生儿红斑及粟粒疹等。家长们常常会被这些问题困扰,不知医院诊疗,今天的课程,将向大家介绍这些婴幼儿常见生理、病理现象及其鉴别要点。

一、生理性*疸

(1)生理性*疸及与病理性*疸的鉴别要点

(2)35周新生儿不同胎龄和生后小时龄的光疗标准

二、“马牙”和“螳螂嘴”

(1)“马牙”

在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由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所形成的*白色小颗粒;属于新生儿正常的生理表现。一般无不适感,也不影响吃奶或乳牙的发育,数周内可自然消退。不可擦拭或挑破,以免发生感染。

(2)“马牙”与鹅口疮的鉴别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口腔黏膜炎症。白色念珠菌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可致病,如广泛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长期腹泻等。表现为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此膜不易拭去,强行剥落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并可渗血,白膜又迅速生成。一般无疼痛感,不影响吮奶,无全身症状,偶可表现拒奶。

(3)“螳螂嘴”

新生儿两侧颊部各有一隆起的脂肪垫,有利于乳汁吸吮,属于新生儿正常的生理表现。一般无不适感,数周内可自然消退,不可擦拭或挑破,以免发生感染。

乳腺肿大

由于来自母体的雌激素中断,男婴或女婴于生后4-7天可有乳腺增大,如蚕豆或核桃大小,2-3周自然消退。切勿挤压,以免发生感染。

四、假月经

部分女婴于生后5-7天,阴道流出少许的血性分泌物,俗称“假月经”,也是雌激素中断所致。可持续1周左右。

五、新生儿红斑及粟粒疹

(1)新生儿红斑

生后1-2天,在头部、躯干及四肢的皮肤可见大小不等的多形红斑,不痛不痒,几天后自然消失。无需特殊处理。

(2)新生儿粟粒疹

因皮脂腺堆积形成小米粒大小*白色皮疹,几天后自然消失。

(3)与其他新生儿常见皮疹的鉴别

湿疹

湿疹一般有瘙痒、红斑、丘疹、水疱、脱屑、肥厚等特点,湿疹是形态学描述性名称,而非病因学诊断。临床上,有渗出及融合倾向的皮疹,均可以拟诊为湿疹。在新生儿中最常见的原因为过敏或局部刺激。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严重湿疹需积极寻找原因,去除过敏等致病因素,并予局部对症治疗。

新生儿脓疱疮

是发生在新生儿中的一种以周围红晕不显著的薄壁水脓疱为特点的葡萄球菌感染,传染性强。表现为面部、躯干或四肢突然发生大疱,疱液初呈淡*色而清澈,1-2天后部分疱液变混浊。疱周红晕不显著,壁薄,易于破裂,破后露出鲜红色湿润的糜烂面,上附薄的*痂,痂皮脱落后遗留暂时性的综述斑疹,消退后不留痕迹。一旦发生,及时就医。

血管瘤

①橙色红斑

鲜红或淡红色,色不显,轻压即褪色。出现在前额、眉间、上眼睑、鼻周、枕项部或骶部。常出生时即有,生后急速的自然消退,至1岁半时消失,极少数可留下斑迹,因此不必处理。

②褐色痣

属毛细血管型血管畸形,呈鲜红至紫红色,表面光滑,界限不清,形状不规则,局部压迫时褪色。常在出生时即有,显露于颜面、颈部或其他部位。以后很少再扩大或消退。主要影响容貌。

③莓状血管瘤

属毛细血管海绵状瘤,典型者是草莓色,突出于皮肤表面,不规则形,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多见于颜面、头皮、肩或颈部。刚出生时未见病变,至数周后皮肤上出现红色小点,数日内长至米粒大,以后继续扩大与附近新增的小红点融合成一圆形或椭圆形团块,质软,压之似海绵状,去压后又慢慢充血饱满,界限清楚。按其自然过程进展,很少有并发症。

2

新生儿抚触实操培训

培训师卓珍玉主管护师

卓珍玉护师现场示范了婴儿抚触的操作手法、流程及注意事项,她一边耐心讲解一边细致演示,家长们一边认真聆听、一边录像拍照,并在操作后提出自己的疑惑,卓珍玉护师都予以耐心的解答。

课程结束后,家长纷纷提问,热烈讨论,医护人员也认真记录并回答家长的提问,以期在接下来的“妈妈班”课程为家长带来更实用、更具有针对性、家长更感兴趣的育儿知识。

万丽佳简介

硕士学位主治医师

医院新生儿科在读博士

从事儿科临床工作5年

发表论文2篇

卓珍玉简介

护师从事新生儿护理工作5年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医院优秀医院PICC维护技术竞赛二等奖

END

陈平洋教授

医院

新生儿科主任

一级主任医师

博士硕士生导师

长按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生儿常见生理病理现象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