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上的力量》中邓亚萍这样说道:
“为什么你的球打得这么好,为什么能拿这么多的冠*?”
10岁的时候,虽然成绩比别人好,但是因为个子矮,手脚粗短,所以连省队都进不去。
倔强的邓亚萍并没有气馁。
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个发球接球的动作。
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换成了铁牌。
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她从不叫苦,不喊累!
“我不服,我要继续打球,朝着自己冠*梦想前进,解决身高不足的唯一办法,就是我要比你跑得更快。”
据教练张燮林统计,邓亚萍每天接球打球1万多个。
“
当时训练条件极其的艰苦,冬天零下十几度,夏天超过四十度,但是每天我们仍然还坚持练习十多个小时,上万次的击球。”
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
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是伤病。
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利害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
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我每天多训练四十分钟,再算上周末不休息继续练球,一年比别人多练四十八天。”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刻苦的基础,当我站在球场的时候,那才更有底气。
我比你付出的更多,凭什么不赢你!
凡事都要拼尽全力,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习惯,在任何一个领域里,做到极致就是冠*。
曾有记者问科比:“你为什么能如此成功?”
科比却没头没脑地问了句:你见过凌晨4点的洛杉矶吗?
“满天星星,寥落的灯光,行人很少。
洛杉矶每天凌晨4点仍然在黑暗中,我已经起床行走在黑暗的洛杉矶街道上。
一天过去了,洛杉矶的黑暗没有丝毫改变;
两天过去了,黑暗依然没有半点改变;
十多年过去了,洛杉矶街道凌晨4点的黑暗仍然没有改变。
我却已变成了肌肉强健,有体能、有力量,有着很高投篮命中率的运动员。”
CBA球星易建联曾经与科比在球场上交锋。
他说:“印象最深刻是科比有一个赛季手骨折断了,我的手也骨折过,那时候别说投篮了,可能摸到球的时候你都会疼。
但是他绑着两根木棍,用胶布把两个手指缠在一块,一场比赛不落地打完整个赛季。
他的精神是最震撼我的。”
20载篮球岁月,20多次重大伤病,几乎每天都在与痛苦争斗。
右手掌骨折,带着保护手套出战的人,是你。
手指脱臼,当场让队医接回去继续比赛的人,是你。
手腕韧带撕裂却没耽误一天训练的人,是你。
没日没夜地训练使他的膝盖软骨严重磨损,两条变形的腿几乎快支撑不住磅的身体。
“我知道我自己打得像坨屎一样,但你们不知道我为了让自己打得不那么像坨屎,付出了多少努力。”
总有人要赢的,为什么不是我呢?
现在很多人都羡慕李家琦3小时卖出口红10万支,收入六位数。
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当了三年的美妆导购,对各个产品特点都了如指掌。
一年天,直播了场,每天凌晨四五点才睡,早上八九点起床。
在某次直播时,李家琦一口气试了支口红。
一开始很轻松,2小时后,卸一次妆,嘴唇跟撕裂般的疼,嘴巴上的皮感觉都要崩开了,晚上吃饭时,感觉嘴巴像火烧一样疼。
一次直播时,发现李家琦冷藏室里有一整排的口红和一箱子粉底液,可见背后的付出。
能够一夜爆红的人,在之前都有意无意准备很充分,才能在风口来临时,迎风而起,才能走的更远。
杨绛先生说过:“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书,还做笔记。”
作家李尚龙说过:
“这是一个快餐时代,快到你总希望今天努力明天就有结果,快到你总觉得今天跑步明天就能减肥成功。”
可是,就算在再快的时代,也需要平静不计较回报的寂寞时光去积淀,去一步步安静地积累,随着时间的堆积,才能有明显的改变。
现在很多人都希望自己一夜成名,或者短时间就能获得很大的成就。
而如果没有时间的积累,短时间的爆火,就像烟花一样,瞬间绚丽,却不能长久。
成语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急于求成,应当锲而不舍,尊重客观发展规律。
心理学上有个“飞轮效应”:
“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每转一圈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
当达到一个很高的速度后,飞轮所具有的动量和动能就会很大,使其短时间内停下来所需的外力便会很大,便能够克服较大的阻力维持原有运动。
只有持续坚持,才能让我们的成长飞速,达到一定时间后,可以像指数一样飞速成长。
不要问自己为什么不成功,先问问自己付出了多少。不要盯着别人的成就,要看的见别人的努力。
我比你付出的更多,我凭什么不赢你!
—END—*作者:一条活蹦乱跳和喜欢游来游去的大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