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年轻化(facialskinrejuvenation)的需求推动着相关技术的的广泛进步,传统和现代的面部提紧术(faciallifting)及其他相关的年轻化技术,软组织填充(fillers)和肉**素注射(botulinustoxininjection)、激光(或强脉冲光)换肤(laserIPLskinresurfacing)、射频紧肤(radiofrequencyskintightening),以及化学剥脱(chemicalpeels)、物理磨削(dermabrasion)等,各项新旧技术都在快速发展,只是没有一种能具备全部所需的特点。理解和体会每一种年轻化技术的优缺点和进展,对恰当地指导求美者进行选择十分重要。
面部年轻化治疗的历史首先是外科除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年前的古埃及和古印度。年,德国医师实施了仅仅切除多余皮肤,未进行组织分离的第1例现代面部提升术。二战后,从开始切除连带皮下组织的多余皮肤,到浅筋膜缝合悬吊,面部提升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年,Skoog提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面颈部浅筋膜层下分离的除皱方法。继之,Mitz和Peyronie将这层与颈阔肌相连续的筋膜命名为表浅肌肉腱膜系统(superficialmusculo-aponeuroticsystem,SMAS)。在过去的30年里,基于传统的SMAS面部提升术的手术范围、切口和分离层面有过很多的发明和改进,同时也因此产生了很多争议。大致的发展历史和分类如下。
1传统的SMAS提紧手术
传统SMAS提紧的典型术式包括了游离、提紧和重新定位面颈部皮肤,并以SMAS/颈阔肌为单位重新定位。皮肤切口和游离范围因人而异。关于切口,Kridel建议用尽可能短的切口,沿耳前耳屏缘至颞部转为水平方向,耳后切口沿耳甲切开;关于皮下游离范围,ThomasBaker建议解剖颧突外侧2/3区域,向前到达鼻唇沟外侧数厘米的位置,便于颧部内侧皮肤通过SMAS的旋转而提紧;SMAS下的解剖,前达腮腺前缘,瓣向后上方拉紧,将后下方多余的SMAS固定到颞骨乳突部。
2深层和复合面部提升术
针对上述传统面部提升术未强调针对颧脂垫下垂矫正的缺点,Hamra(年)提出了包括颧脂垫、颈阔肌和皮肤在内的深层面部提升术;年,经其改进后命名为复合面部提升术,术中血供来自面动脉、内眦动脉和眶下动脉,包括眼轮匝肌在内的复合组织瓣从SMAS的深面掀起,形成一个厚的、包括颧脂垫在内的血供丰富的组织瓣。Kamer对例实施深层面部提升术的求美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97%的求美者对手术效果满意。Hamra报道的例复合面部提升术的求美者,除1例需要对血肿进行抽吸处理外,均未出现面神经损伤的并发症。
3内窥镜除皱术
由于更多较年轻的求美者寻求面部年轻化手术,内窥镜除皱术的出现迎合了人们对减少创伤、降低围手术期和术后并发症、外观自然和维持期较长等的要求。美国整形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SocietyofPlasticSurgeons,ASPS)曾有调查显示,大约一半的医师选择经冠状切口完成眉提升术,并且多数医师认为比内窥镜术式更能达到较理想的提眉、减少额纹及眉间纹的效果,从医时间越长的医师越喜欢选择冠状切口。但随着固定技术的提高,Dayan(年)设计了严密的回顾性研究,对冠状切口和内窥镜提眉术后一年的随访进行了比较,提示眉提升程度无显著性差异,冠状切口除皱术的第5年同样出现了眉形的改变与位置的下垂。在上面部除皱术中,除了有效处理肌肉外,提示日益改进的固定技术已经能使内窥镜除皱术达到传统除皱术的效果。在难度较大的中面部除皱术上,有3方面的进展:①由FuenteDelCampo推进的内窥镜骨膜下面中部提紧;②选择性内窥镜颧脂垫提紧;③用于矫正泪槽畸形和面中部提紧的眼轮匝肌下脂肪(subocularisoculifat,SOOF)提紧睑成形术,年使用至今,普遍认为其有效、可靠,并能达到良好的疗效。
4小切口面部提升术
在内窥镜除皱术发展的同时,人们亦在寻求无须复杂器械、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小切口面部提升术,这类术式缩小或避开了耳后切口,缩小了皮瓣解剖范围,可在局部麻醉下或局部麻醉+应用镇静剂的条件下实施,很具有吸引力。
4.1解剖外侧SMAS的小切口面部提升术
其代表是DanielBaker(年)报道的小切口面部提升术联合SMAS提升术。这种手术通过耳前和垂直转入颞区的切口进行颞部皮下分离,以及对侧面SMAS和颈阔肌的解剖,皮瓣解剖范围向前达外眦位置,向下延伸到下颌骨体下方5~6cm,通常需要沿腮腺前部切除2~4cm宽的SMAS,向下一直延伸到下颌角,切除SMAS后行切缘拉拢缝合,向后上方提紧SMAS;颈部和下颌部行保守的脂肪抽吸,重者甚至添加颏下切口,在舌骨水平部分切除并缝合两侧颈阔肌内缘。Baker认为这种术式尤其适用于Ⅰ、Ⅱ型(40余岁)者,避免了传统面部提升术引起的耳后瘢痕和其他并发症等;而Ⅲ、Ⅳ型的50~70岁的较高龄的求美者,需要增加耳后切口以减少“猫耳朵”畸形。与传统方法相比,在垂直方向上其上提效果更加明显,横断了很多面部支持韧带,使筋膜层提升更多,效果更持久,并发症少。该术式虽应用了小切口,但包含了SMAS提升,其缺点是皮肤切除量不足。
4.2S形面部提升术
S形面部提升术开始应用于20世纪60年代,由Ansari首次报道(年),90年代由Saylan改进后得到广泛应用。首先,设计耳前1~2cm皮肤切除宽度,向前行皮下分离至耳屏前约6~8cm,将耳屏前延伸至乳突的筋膜层切除。用20Prolene线行U形荷包缝合SMAS,提紧并固定于颧弓后方的骨膜上。皮肤无张力缝合。术后恢复时间一般在1~2周,术后6个月随访未见明显缝合松弛现象。这种术式适用于较年轻和轻度下颌缘松弛且皮肤质地较好的Baker分类的Ⅰ型和部分Ⅱ型的求美者。
4.3小切口颅部悬吊面部提升术
小切口颅部悬吊面部提升术(minimalaccesscranialsuspensionlift,MACS)是由Tonnard等在S形面部提升术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简单的MACS提紧术设计倒L形切口,从耳郭下方沿着耳前皱褶向上,至鬓角下缘转向前。皮下分离达切口前约5cm,向上达颧弓上约1cm,向下达下颌角下方。第1针行U形缝合,进针于腮腺表面的SMAS,终止于下颌角处的颈阔肌。第2针行O形荷包缝合,进针点同第1针,与第1针约成30°,提紧后可改善下颌缘松弛和木偶线。皮肤向上提紧,切除多余皮肤,皮肤无张力缝合。耳垂重新定位,避免皮瓣向上牵拉移位。扩大的MACS提升术,其重点是通过颞浅筋膜前部到颧脂垫的U形荷包缝合,改善鼻唇沟和颧脂垫的下垂。所有的求美者术后1周均可正常活动,最长随访时间为18个月,未有发现有缝线松脱的情况。
5缝线悬吊提升术
缝线悬吊提升是迄今操作较简单、创伤较小的除皱术式,通常在局部麻醉下就能进行。Sasaki和Cohen成功推广了这种术式。对年轻求美者采用封闭(埋线)缝线悬吊法:切口为两对小针刺切口,第1对在鼻唇沟,为平颧骨体底部水平内上切口,另一切口在其下外侧1cm处;第2对在眶外侧1cm处,平眦韧带水平,另一切口在其外侧1cm处。应用缝线法也可提升面部颧脂肪垫。此类手术主要适用于仅有轻度颧脂肪垫下垂的35~45岁的求美者,无明显下颌缘、颈阔肌条索以及木偶线下垂者。对老年求美者必须结合开放切口。这种术式的持久性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进行验证,例如,Anderson(年)认为悬吊提升术后的最初一年效果往往尚好,此后就开始逐渐回复至术前水平。因为该术式的效果与以往手术的效果可能接近,而恢复期很短,所以满意度很高。
6锯齿线类(锚着类)缝线悬吊术
通过引导针穿过软组织即可实现面部提紧的带倒刺或锚着体的悬吊术,近年来倍受